新闻资讯
政府工作报告(下) ——2023年1月12日在辽宁省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
发布时间:2023年01月19日来源:辽宁省教育厅网站浏览次数:2687

三、2023年重点工作

  今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,是实施“十四五”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之年,是实施全面振兴新突破三年行动的首战之年,做好今年工作至关重要。

  今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: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,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,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东北、辽宁振兴发展的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精神,认真贯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,落实省委经济工作会议部署要求,扎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,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,完整、准确、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,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,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,更好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,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,全面深化改革开放,大力提振市场信心,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,突出做好稳增长、稳就业、稳物价工作,有效防范化解重大风险,履行维护国家“五大安全”政治使命,着力补齐“四个短板”,扎实做好“六项重点工作”,持续做好结构调整“三篇大文章”,推动经济运行整体好转,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,为实现全面振兴新突破奠定坚实基础。

  今年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:地区生产总值增长5%以上;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5%左右;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6%左右;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0%以上;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7%左右;进出口总额增长6%左右;城镇新增就业45万人左右,城镇调查失业率控制在5.5%左右;居民消费价格涨幅3%左右;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;粮食产量480亿斤以上;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降低2%左右。

  我们将重点抓好以下几方面工作。

  (一)全力推动经济运行整体好转。把稳增长、调结构、推改革有机结合起来,推动经济平稳健康发展。

  确保稳经济政策落实落地。推动稳经济一揽子政策和接续措施发挥效用,落实落细减税降费等助企纾困政策,支持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发展,帮助企业渡难关,大力提振市场主体信心,真正让企业敢干、群众敢首创。优化财政金融支持政策,发挥好省产业引导基金作用,统筹好投资基金、融资担保、贷款贴息等政策工具,用好普惠小微贷款、碳减排、科技创新、设备更新改造等结构性金融工具,保障重大项目建设融资需求,支持企业加快转型升级。

  积极扩大有效投资。发挥投资对优化供给结构的关键作用,以15项重大工程为抓手,谋划建设一批打基础、利长远、补短板、调结构的高质量项目。加大产业投资力度,开工建设盘锦兵器集团精细化工及原料工程、葫芦岛扬农化工农药精细化工、沈阳宝马全新动力电池等项目。采取央地合作、PPP等多种模式,加快基础设施建设速度,开工建设大连新机场、沈阳机场二跑道、引洋入连工程,加快建设沈白高铁、辽河干流防洪提升等重点项目,阜奈高速全线通车,沈阳地铁四号线、二号线南延线和大连地铁五号线建成运营。超前布局新基建,加快“双千兆”城市工程和充电设施建设。加强重大项目省级统筹,完善考核奖惩等机制,强化项目资金要素保障,推动项目建设取得新突破。

  促进消费提质扩容。出台恢复和促进消费措施意见。加快推动批零住餐业恢复性增长,合理增加消费信贷,支持住房改善、养老服务、教育医疗文化体育服务等消费。实施汽车下乡和以旧换新行动,培育新能源汽车、绿色智能家电、智能穿戴等消费新增长点。大力发展电商直播,加快建设智慧超市、智慧餐厅等智能消费终端,创新消费场景。支持平台经济规范发展,促进共享经济、新个体经济和夜经济发展。改造提升培育一批人气旺、特色强、有文化底蕴的城市步行街,加快建设区域消费中心,支持沈阳、大连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,打造东北地区消费聚集区。实施县域商业发展行动,改造升级县城综合商贸服务中心、乡镇商贸中心和农产品产地集配中心。强化消费者权益保护,让群众放心消费、便利消费。

  (二)全力夯实教育科技人才支撑。坚持教育优先发展、科技自立自强、人才引领驱动,加快建设教育强省、科技强省、人才强省。

  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。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,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,发展素质教育,促进教育公平。强化学前教育、特殊教育普惠发展。加快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,巩固“双减”成效。坚持高中阶段学校多样化发展。坚持职普融通、产教融合、科教融汇,建设“兴辽卓越”高等职业学校20所左右。加快建设中国特色、国家一流的大学和优势学科,加强基础学科、新兴学科、交叉学科建设,建设100个左右一流学科、1000个左右一流专业,促进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。

  强化科技创新引领。聚焦创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区域科技创新中心,高水平建设辽宁实验室等创新平台,力争大连先进光源项目纳入国家建设布局,全力打造我国科研资源集中地、原始创新策源地、高端人才集聚地。加快沈阳浑南科技城、大连英歌石科学城建设,提升沈大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水平。实施科技企业梯度培育计划,科技型中小企业超过2.6万家,高新技术企业突破1.1万家,雏鹰瞪羚独角兽企业达到4500家。深入推进科技体制改革三年攻坚行动,完善科技项目生成管理、成果转化机制,实施100个“揭榜挂帅”项目,创建200个实质性产学研联盟,新建10个中试基地,科技成果本地转化率达到55%以上。加强知识产权法治保障,弘扬科学家精神,培育创新文化,营造创新氛围。

  高质量做好人才工作。深入实施“兴辽英才计划”和“百万学子留辽来辽”专项行动,“带土移植”引进300个高端人才团队,支持引育1000名左右各类拔尖创新人才,建设国家重要的人才中心。优化人才发展生态,解决好人才医疗保障、子女就学等后顾之忧,让各类人才安身、安心、安业,人尽其才、才尽其用。推动放权松绑,赋予领军人才和拔尖人才更大技术路线决定权和经费使用权,健全人才评价体系,激发人才创新创业创造活力,让更多千里马在辽沈大地竞相奔腾!

  (三)全力建设数字辽宁、智造强省。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,深入做好结构调整“三篇大文章”,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。

  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。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和重大技术装备攻关工程,重点推进技术改造示范项目200个,开展重大技术装备攻关60个,完善首台套设备、首批次新材料、首版次软件研发应用政策体系。开展重点行业节能升级改造,建设绿色工厂,打造绿色供应链,形成一批绿色低碳示范工程项目。实施先进制造业集群发展专项行动,支持沈阳机器人及智能制造集群加快发展,做强做大航空装备、船舶与海工装备、数控机床等12个有影响力的优势产业集群,培育壮大新能源汽车、生物医药、节能环保等10个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。推进60个延链补链强链重点项目,支持龙头企业建立“整零共同体”,打造配套产业园,提高头部企业本地配套率。支持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发展,促进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,推进产业链和创新链融合对接,提高供给体系质量,加快制造业高端化、智能化、绿色化发展,推动创新转型和结构调整步入快车道。

  加快数字经济发展。推动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发展,培育一批具有影响力的数字经济领军企业,做大做强集成电路装备、软件、工业互联网等一批数字产业集群。办好全球工业互联网大会,省级工业互联网平台达到80个以上,扩大标识解析二级节点和“星火·链网”应用规模,打造“5G 工业互联网”融合应用先导区。建成智能工厂和数字化车间60个,培育数字化转型标杆企业10个,推动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。

  培育壮大现代服务业。抓好沈阳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。加快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、制造端发展延伸,发展信息技术、研发设计、检验检测等高技术服务业,培育壮大总部经济、会展经济。深入实施企业上市倍增计划,扩大企业直接融资规模。推动大商所加快建设国际一流衍生品交易所。推进商贸领域线上线下融合发展,完善县乡村三级农村物流体系。推动家政服务提质扩容,推进自驾、露营等新兴旅游创新发展,推动生活性服务业向高品质、多样化升级。

  (四)全力推进乡村振兴。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,坚持城乡融合发展,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,扎实推动乡村产业、人才、文化、生态、组织振兴,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。

  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。落实国家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,粮食播种面积不低于5303万亩,坚决守住耕地保护红线和粮食安全底线。建设高标准农田289万亩,实施黑土地保护工程1000万亩。加快农产品产地冷藏保鲜设施建设,推进设施农业优质高效发展。加快国家水网先导区建设,实施大中型灌区现代化改造,推动涝区综合治理工程建设。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,提升种业科技创新水平。

  发展乡村特色产业。坚持“一县一园、一镇一业、一村一品”,深入实施“三品一标”提升行动,强龙头、补链条、兴业态、树品牌,大力推进农产品精深加工,做好“土特产”文章,培育一批在国内外有影响力的辽宁农产品品牌,建设食品工业大省。着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,创新发展农商直供、定制农业等新业态,因地制宜发展民宿经济、庭院经济,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。深化供销合作社、农垦改革。完善联农带农机制,强化工商资本下乡项目与农户产业链联结,让农产品增值、让农民受益。把脱贫人口和脱贫地区的帮扶政策衔接好、措施落到位,坚决防止出现规模性返贫。

  实施乡村建设行动。统筹推进城乡基础设施规划建设,推动公共基础设施向农村覆盖延伸,建设改造农村公路5000公里、农村电网5817公里,改造农村危房6000户、公路危桥200座,实施农村供水工程300处,加快数字乡村建设。持续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,因地制宜推进农村改厕、生活垃圾处理和生活污水治理,深入推进村庄洁化绿化美化亮化,新建美丽宜居乡村1000个以上。加快填平补齐农村基本公共服务短板,建立健全“三治”融合的乡村治理体系,努力绘就美丽生态、美丽经济、美丽生活“三美融合”新画卷。

  (五)全力深化重点领域改革。坚持市场化改革方向,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,更好发挥政府作用,切实落实“两个毫不动摇”,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。

  持续优化营商环境。以营商环境突出问题整改为抓手,以数字化改革推动政务服务提质增效,努力打造更加公平、公开、透明、可预期的营商环境。深化“放管服”改革,深入推进“一件事一次办”,推动涉企审批一次办成、便民服务一网通办。深化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。恪守契约精神,坚决纠正政务失信行为,加快清理废除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各种规定和做法,推动经济发展在法治轨道上运行。推动惠企强企政策免申即享、直达快享。大力处置城市“烂尾楼”,有效盘活闲置存量资产。着力构建亲清政商关系,让群众和市场主体获得感更强,让辽宁真正成为企业家和各类人才创新创业的乐土、成就梦想的摇篮。

  深化国资国企改革。制定实施新一轮深化国有企业改革行动方案,加快国企整合重组,因企施策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,健全市场化运营机制,聚焦主责主业,把资源向主业集聚、向优势企业集聚,打造一批实力强、运行质量优的国有大型企业。扎实推进沈阳区域性国资国企综合改革试验。充分发挥中央驻辽机构作用。加强央地合作,为央企搭建参与地方经济发展的平台,深化在重大基础设施、重点支柱产业等领域合作,吸引央企在辽宁设立区域总部。推进经营性国有资产实施集中统一监管,全面提升国资监管效能。

  培育壮大民营经济。制定出台推动民营经济加快发展的政策举措,真心实意为民营企业解难题、办实事,大力支持民营经济改革创新、转型升级。打破影响平等准入的各种壁垒,支持民间资本参与重大工程和项目建设,引导民营企业参与国企混合所有制改革,鼓励民间资本以多种方式盘活国有存量资产。加大对民营企业资金、土地等要素支持力度,支持民营企业借助多层次资本市场融资发展,健全防范和化解拖欠中小企业账款长效机制,依法保护民营企业产权和企业家权益。加强企业家队伍建设,弘扬企业家精神,发挥企业家作用,着力营造亲商重商护商浓厚氛围,努力形成民营经济千帆竞进、百舸争流的良好局面。

  (六)全力扩大高水平开放。高质量融入共建“一带一路”,统筹贸易投资通道平台,加快建设东北亚经贸合作中心枢纽,以高水平开放推动高质量发展。

  提升通道平台能级。积极争取将东北海陆大通道上升为国家战略,推动基础设施“硬联通”和规则标准“软联通”,促进交通、物流、商贸、产业深度融合。加快建设沈阳中欧班列集结中心和大连沿海集结中心,深化港口改革,推动港口高质量发展,完善集疏运体系,推动多式联运“一单制”。提升辽宁自贸试验区能级,建立联动创新区,形成更多辽宁特色制度创新成果。推进开发区、保税区改革创新高质量发展,试点建设高质量外资集聚先行区。

  推进外贸优化升级。建设东北亚经贸合作先行区,指导企业用好RCEP规则,大力推进丹东边民互市贸易区建设和通关运营,积极参与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。深入实施“外贸双量增长”计划,积极开展全方位贸易促进行动,深化国际贸易“单一窗口”建设,重点培育一批跨境电商产业园区,加快发展海外仓、市场采购贸易、保税维修、离岸贸易等新业态新模式。发展数字贸易,全面深化服务贸易创新发展,创建国家级外贸转型基地和特色服务出口基地,高标准建设沈阳、大连国家服务外包示范城市,培育外贸新动能。

  千方百计招商引资。高质量办好辽洽会等重要展会,充分发挥商会桥梁纽带作用,开展产业链招商、资本招商、科技招商、以商招商,坚持党政主要负责人招商,常态化“走出去”招引一批大项目好项目。落实好外资企业国民待遇,更大力度吸引利用外资,促进外资扩增量、稳存量、提质量。深化东北三省一区合作,打造苏辽、京沈、沪连对口合作升级版。全年招商引资实际到位资金增长10%左右。

  (七)全力构建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。强化沈阳、大连“双核”辐射作用,在新时代辽宁全面振兴新突破中立潮头、当先锋、打头阵,发挥各地比较优势,推动形成优势互补、协调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。

  加快推进沈阳现代化都市圈建设。支持沈阳发挥中心城市优势,提升引领功能,集聚创新要素,推动产业高端化,实现都市圈高质量发展。加快沈抚同城化步伐,支持沈抚改革创新示范区先行先试,推进都市圈一体化发展。深化创新链产业链融合协作,共建技术研发平台和人才培养基地,协同打造区域创新共同体。共建辽河、浑河、太子河流域生态走廊。推进都市圈公共服务提质增效、共建共享。

  加快推进辽宁沿海经济带建设。支持大连科技创新、产业升级,高质量推进太平湾合作创新区建设,打造引领东北开放合作新高地。支持沿海各市协同改革创新,大力发展海洋经济,建成一批海洋产业集聚区和临港经济区,打造向海开放的黄金海岸线。加快建设大连、营口港口型国家物流枢纽和营口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,做大丹东边境经济合作区,建设锦州区域中心城市,大力推进辽河三角洲高质量发展试验区建设。

  加快推进辽西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先导区建设。深化与京津冀资源要素双向流动,加强通道、产业、平台、市场、生态融合对接,建设京津冀科技成果孵化基地和创新创业示范基地、高水平中试基地,打造面向京津冀地区的绿色农产品供应基地、清洁能源供给地、旅游休闲目的地。

  加快推进辽东绿色经济区建设。全面提升森林生态功能,加强天然林保护,加快储备林建设,强化饮用水源地和水源涵养地建设与保护,全力建设重点生态功能区。构建绿色产业体系,推进绿色低碳产业集聚区建设,发展壮大道地药材、食用菌、山野菜等特色农林深加工产业,培育地理标志品牌。建设完善旅游交通网络,培育森林康养基地,打造全域旅游示范区。

  加快推进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。以产业引领、做强县城、振兴乡村等为着力点,培育一批工业强县、特色农业县、生态旅游县。依法建立重要审批事项省县直通车机制。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,因地制宜补齐县城功能短板,做好基础设施、产业发展等县域统筹,更好发挥县城连接城市、服务乡村作用。

  (八)全力建设美丽辽宁。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,协同推进降碳、减污、扩绿、增长,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。

  深入推进污染防治。全力抓好中央生态环保督察反馈问题整改。持续打好蓝天、碧水、净土保卫战,推进大气污染深度治理,强化河湖长制,巩固城市黑臭水体治理成果,狠抓县城黑臭水体治理,推进辽河口国家公园建设,开展“美丽海湾”建设,加强农用地和建设用地安全利用。科学推进抚顺西露天矿、阜新海州矿等矿坑综合治理和整合利用,加快采煤沉陷区等治理步伐。推进科学绿化试点示范省建设,营造林125万亩,扎实推进辽西北防沙治沙固土、辽东“绿肺”“水塔”和黄渤海防护林建设,留白留璞增绿,加快构建多层次城市公园体系,打造更多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体验场景。

  加快能源清洁低碳转型。实施煤炭总量控制,有序发展高质量煤电,推动煤电节能降碳改造、灵活性改造、供热改造。大力发展风电和太阳能发电,安全有序发展核电,推进徐大堡核电及清原、庄河等抽水蓄能电站建设。稳步发展氢能产业,建设北方重要氢能产业基地。加大储能技术攻关和产业化拓展力度,推进电力源网荷储一体化和多能互补发展,构建东北区域能源交易中心。

  大力发展绿色经济。建立健全碳达峰碳中和实施方案等政策体系,推动能耗“双控”向碳排放总量和强度“双控”转变。实施钢铁、石化、有色、建材等行业绿色化改造。推进菱镁行业高质量发展。“一园一策”推进园区循环化发展。深入实施节地、节水、节矿、节材等行动,加快沈阳、大连、朝阳等国家低碳试点城市建设。逐步开展碳排放权、用水权等公平分配与交易。

  (九)全力保障和改善民生。始终把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作为奋斗目标,采取更多惠民生、暖民心措施,让人民群众共享现代化建设成果。

  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。坚持就业优先,落实落细援企稳岗拓岗政策,深入开展创业带动就业行动,支持和规范发展新就业形态。实施技能辽宁行动,加强公共就业服务基础能力建设。完善高校毕业生、退役军人、农民工等重点群体就业支持体系,加强困难群体就业帮扶,确保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,严防规模性失业风险。

 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。深入落实基本养老保险全国统筹,发展多层次多支柱养老保险体系。推动基本医疗保险、工伤保险省级统筹。完善大病保险和医疗救助制度,落实异地就医结算,推动药品和医用耗材集中带量采购提速扩面。健全分层分类社会救助体系,提高困难群众最低生活保障水平。大力发展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,加强城乡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建设,支持养老机构规模化连锁化品牌化发展。加强婴幼儿照护和未成年人保护服务机构建设,维修改造城乡特困人员供养服务机构100所。保障妇女儿童合法权益,完善帮扶残疾人、孤儿等社会福利制度和关爱服务体系,发展慈善事业。开展城市更新行动,推进海绵城市建设,改造老旧小区1200个,改造老旧管网6600公里。

  大力发展社会事业。加快医大一院国家肿瘤区域医疗中心、盛京医院国家儿童区域医疗中心建设,推动省级各类专科区域医疗中心建设,构建紧密型医联体、医共体,加快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。深化公立医院改革,规范民营医院发展。创新医防协同、医防融合机制,建设国家级紧急医学救援基地。加强中医院智慧化建设,打造中西医结合旗舰医院,推动中医药强省建设。深化文化体制改革,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,创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,培育用好新型公共文化空间,打造“书香辽宁”。持续推进长城国家文化公园辽宁段建设,推动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申报世界文化遗产。实施文艺作品和出版物质量提升工程,推进广播电视创新创优和智慧广电建设。办好省第十二届艺术节。坚持以文塑旅、以旅彰文,推进文旅深度融合发展,大力发展全域旅游,擦亮旅游品牌,打造东北亚休闲旅游目的地。深入开展文明城市创建工作,着力提高市民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。办好省第十四届运动会和省残运会,积极申办第十五届全国冬运会。持续改善群众身边健身设施,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。实施“三大球”振兴计划,大力发展冰雪运动,打造冰雪运动中心,壮大冰雪产业,创建“一市一品”体育名城。

  (十)全力维护社会大局稳定。更好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,统筹发展和安全,夯实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基层基础,确保社会安定有序。

  有效防范化解风险。加快推进城商行“一行一策”改革,全面实施农信系统整体改革,完成省级农商行组建,高标准建设沈阳金融法庭,依法加强金融监管,防止形成区域性、系统性金融风险。严格落实企业债券风险排查预警机制,重拳打击非法集资和逃废债行为。加强隐性债务监管,坚决遏制增量、化解存量。兜牢基层“三保”底线。坚持“房住不炒”,扎实做好保交楼、保民生、保稳定各项工作,保持房地产融资平稳有序,因城施策,着力改善预期,支持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,建设保障性租赁住房3万套,确保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。

  切实维护公共安全。落实好新冠病毒感染“乙类乙管”各项举措,着力保健康、防重症,切实维护人民群众健康权益,确保社会秩序稳定。完善公共安全体系,推动公共安全治理模式向事前预防转型。压紧压实安全生产责任,坚决防止重特大安全事故发生。加强食品药品安全监管。完善应急管理和物资保障体系,提高防灾减灾抗灾救灾能力。

  创新完善社会治理。健全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制度,深化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。坚持和发展新时代“枫桥经验”,深入推进领导干部接访下访约访,完善四级矛盾纠纷调处化解体系,及时把矛盾纠纷解决在基层、化解在萌芽状态。做实网格管理,提高社区精细化治理、精准化服务水平。强化社会治安整体防控,持续推进社会治安防控体系示范城市创建,常态化开展扫黑除恶斗争,依法严打严惩各类违法犯罪活动。

  深化全民国防教育,加强国防动员、边海防和后备力量建设,加强军人军属荣誉激励和权益保障,做好退役军人服务保障工作。扎实开展双拥共建,巩固发展军政军民团结。深化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,加强宗教事务管理。开展第五次全国经济普查。做好外事侨务、气象、地震、档案、红十字等各项工作。

  四、全面加强政府自身建设

  面对新的历史使命,我们一定忠诚履职、依法行政、奋发有为,牢记“三个务必”,加快推进政府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,努力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。

  一是永葆绝对忠诚。深刻领悟“两个确立”的决定性意义,增强“四个意识”、坚定“四个自信”、做到“两个维护”。扎实开展主题教育,深学笃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,把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,贯彻到政府工作各方面全过程,以振兴发展的实际成效诠释忠诚。

  二是践行为民宗旨。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,以民之所望为政之所向,用心用情践行新时代党的群众路线,站稳人民立场、顺应人民愿望,深入开展党员干部下基层、进企业活动,面对面、心贴心、实打实服务于民,务实担当、善作善成,尽全力解决好老百姓关心的急难愁盼问题。

  三是建设法治政府。全面推进政府各方面工作法治化规范化,完善重大行政决策程序制度,健全行政裁量基准,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,不断提高行政效率和公信力。大力推进政务公开,自觉接受人大法律监督和工作监督、政协民主监督、社会舆论监督,让政府权力在阳光下运行。

  四是锤炼过硬本领。切实增强实施全面振兴新突破的责任感、使命感、紧迫感,“拼抢争实”抓落实,形成干部敢为、地方敢闯的生动局面。完善以实践成效为标准的考核评价机制,说到必须做到。始终保持斗争的清醒和坚定,着力提升防风险、迎挑战、抗打压能力,以过硬本领打开全面振兴新局面。

  五是恪守廉洁本色。保持严的主基调正风肃纪,锲而不舍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,驰而不息深化纠治“四风”,持续为基层松绑减负。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,用政府的“廉洁指数”“勤政指数”换取人民群众的“满意指数”“幸福指数”。

  各位代表!新时代新征程,惟有奋斗才能实现全面振兴新突破。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,在省委领导下,自信自强、埋头苦干,踔厉奋发、勇毅前行,加快推进辽宁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,奋力谱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辽宁绚丽篇章!